運動傷害的預防方法﹕

 

 

l           適當的暖身與收操:慢跑熱身至略為出汗程度,增加全身的循環,喚醒心肺與肌肉,為後續的激烈活動做準備。熱身後做主要活動肌群的靜態伸展,每個動作停留15秒,以增加肌肉的延展性,避免拉傷。靜態伸展後從事與運動項目有直接關聯的動態熱身操,如籃球的三步上籃與傳接球、棒球的打擊練習。主要活動結束後,應以慢跑或步行來降低運動強度,讓心跳與呼吸慢慢恢復到接近休息時的水準,以避免因突然停止運動所引起的昏厥。

l           避免運動過度(練習過量)。

l           有正確的運動技巧(方法)。

l           身心狀況不佳或疲勞時避免過大的運動量。

l           避免過度的緊張現象。

l           考慮運動器材及場地的安全性:場地及運動設備的保養與整理經常被忽視;許多場地與器材的缺失,常是發生運動傷害的起因。  

l           若是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適合何種程度的運動﹐最好做一次徹底的體格檢查﹐以確保身體的健康和安全。

l           包紮護具使用:包紮的功用在於提供關節部分的穩定與支撐,並且在受傷後會限制關節活動度與肌肉的活動。不過在一段時間的運動後,繃帶或貼布所提供的支撐功能會下降,因此應拆掉重新包紮,以獲得適當的支撐與保護。運動時應在易受傷部位穿戴護具,例如護踝、護膝,達到保護的目的,同時降低傷害發生的機率。

l           熱疾病預防:在濕、熱的環境下從事長時間運動,應穿輕鬆、排汗佳、淺色系的衣服,且隨時注意水分的補充。監控在運動後隔天的體重恢復,預防過度失水的情況產生,也是預防熱疾病的另一做法。

 

 

 

瑜珈柱居家伸展運動

由不適指數談積勞成傷的致病機轉

 

首先,讓我們來定義所謂的"不適指數" 0~10分裡面:

 

l          0 分意味著絕對健康的理想狀態,但是基於人體構造只要有動就會累積壓力的概念,這種狀態並不存在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2~5 分代表日常生活中,人體可以忍受不適感的安全範圍,一般狀況下藉由休息就可以回復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7 分的不適,往往已經超乎人體自癒能力所能負荷,疼痛與日加劇、產生想尋求醫療協助的念頭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10 分意味著完全失能,喪失正常活動/工作能力。

 

 

令人安心的5~2~5

不管是運動員的高強度體能訓練也好,上班族的長時間姿勢症候群也好,隨著時間過去,疲勞逐漸累積,不適指數也就堆疊上升;慶幸的是,經由充分的休息,人體的自癒機轉總能肩負起修復的重責大任,讓身體回復到健康的狀態,得以應付下一次的挑戰。

 

 

7 疼痛引發功能障礙 應儘速就醫

但是,某些特殊的情況下,例如運動強度突然增加導致損傷、或是長時間加班過度疲累,一旦修復的動作遠遠跟不上損傷的速度時,疼痛感就會開始警示著我們身體已經不大對勁了(7)!這個階段,伴隨而來的是活動機能障礙,運動員競賽場上的成績受到影響,上班族再也無法專注於工作上,而且光是休息,不適感也絲毫沒有降低的趨勢,心裡想著: 是不是該看醫生了??

 

 

揮之不去的7~5~7 (重覆發生的慢性傷痛)

臨床上最難處理的莫過於此,病患經過治療之後明明已經好轉,回到工作崗位之後沒多久卻又前來求診,同樣的症狀如鬼擋牆般一再發生,不適指數從正常的5~2~5分往右偏移到7~5~7分,這種情況必須從以下幾個可能性探討 :

 

l           如果是上班族,必須檢視工作平台是否設計不良、使用工具不恰當或本身坐姿習慣不正確 ?

l           如果是運動員或勞務工作者,患部周邊肌肉的強度是否根本不足以負荷運動/工作所需? 動作協調性是否不夠流暢,提高了受傷的風險?

l           患部是否有已經發生無法挽回的傷害? 例如韌帶斷裂導致關節穩定度變差、椎間盤退化壓迫腰椎神經根。

 

 

醫療專業人員藉由完整的評估,可以釐清損傷的程度,確認疼痛背後的真正的原因,透過有效率的治療計畫,協助病患迅速排除傷痛、回歸正常生活(回到5~2~5) 至於治療方式的選擇,有些人喜好仰賴藥物,有些人則偏好物理治療保守療法,以下有進一步探討。

 

如何降低人體積勞成傷的風險呢?

藉由適度及有計畫性的身體強化訓練,可以逐漸提升肌肉骨骼系統的整體承載能力、延緩疲勞累積的速度;而養成正確的觀念以及規律的保健習慣,則有助於提升自癒效率(例如:規律的作息、改善工作平台、定期的拉筋伸展運動或以保健為目的的推拿/按摩)

 

軟組織損傷惡性循環三部曲

 

 

『疼痛』、『緊繃』以及『患部循環不良』為軟組織損傷的惡性循環三部曲。

 

不管是因為受傷,還是長期姿勢不良,疼痛會啟動人體保護機轉,反射性地命令患部周邊肌肉緊縮,避免繼續過度活動。緊繃的結果卻阻礙了血液灌流,如此一來,損傷的組織非但缺乏足夠的養分進行修復工作,也無法把患部代謝廢物排除,疼痛因而逐漸加劇,落入無法停止的惡性循環之中;這解釋了為什麼有些較為嚴重的病症,不舒服的部位會逐漸擴大的原因。

當患者因為疼痛前來求診,我們必須釐清疼痛背後的意義,確認目標、治療自然迅速有效:

是因為急性發炎?肌肉緊繃/沾黏?還是循環不良?

上述三種情況往往同時存在,只是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

 

必須決定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處置為何:

止痛?鬆解緊繃或沾黏肌肉?還是促進患部循環?

 

肌肉緊繃或沾黏所引發的慢性疼痛,光投以消炎止痛藥物是沒有太大的助益的,必須以手法治療或體外震波儀介入,惡性循環自然得以阻斷。

有些病症遲遲無法痊癒,起因於患部腫脹;熱敷/深層熱療儀可以提升局部的血液循環,但若已引發水腫,則必須施以淋巴按摩手法加以排除。

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症狀,一般可以透過冰敷得到緩解,但若發炎症狀嚴重,以藥物迅速壓制也是必要的,待情況好轉再輔以其他療法根本解決即可。

 

不同的醫療處置,在臨床上有它獨特的效用與意義,為了講求治療效率,通常我們會多管齊下,縮短療程。

 

完整的評估、仔細辨證,從以上三個面向思考擬定治療對策並確實執行,問題即可迎刃而解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  治療所首頁     線上諮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