軟組織沾黏的問題,往往與慢性疼痛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,之前已有專文探討,於此不再多加贅述。 軟組織沾黏-慢性疼痛的起源

在過去,針對頑強的疤痕組織,物理治療師憑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、透過敏銳的雙手觸診、再施予靈巧的手法鬆解,皆可收到不錯的成效;然而在以下情況下,卻也有可能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:

 

l   損傷的組織太過於深層:小範圍的肌束撕裂傷有些時候隱身於大肌肉群裡面,手法的力量無法直接到達患部,硬捏硬柔的結果,反而造成周邊原本健康的組織受損。例如:股四頭肌、腿後肌群、小腿、三角肌以及肱二頭肌拉傷等。

 

l   慢性沾黏合併急性疼痛:這個類型的受傷機制,往往與重複性的受傷級及長時間累積的勞損有關;明知道必須把沾黏的組織鬆解開、增加血液灌流,損傷的組織才有可能得到喘息以及修復的機會,但患者卻又往往無法忍受手法所帶來的痛感而拒絕接受治療;除此之外,炎症的控制若非得宜,造成二次傷害的風險亦是存在的。五十肩、媽媽手、網球肘等即為慢性沾黏合併急性疼痛的典型例子。

 

l   鈣化性肌腱炎:臨床上若確診為鈣化性肌腱炎,傳統的物理治療方式諸如超音波、電熱療等,並沒有太大助益;手法治療、甚至深層振動槍等機械力刺激,更只是徒然增加病灶與周邊健康組織摩擦的機會,導致鈣化的範圍與日俱增的結果。

體外震波有分為"高能量震波"以及"低能量震波"。前者大多採聚焦式原理設計,臨床上較容易有劑量過重以及脫靶的潛在風險;後者相對較為安全,且符合大部分肌肉骨骼系統疾患所需。

 

體外震波儀若參數設定得宜,可以讓物理治療師更有效率地執行軟組織沾黏破除工作,而病患也可在治療過程中,減少疼痛發生的機率。實際操作上治療師必須定位患部的範圍與深度、計算治療強度/頻率/劑量;施行時更要考慮肌肉與骨骼的相對應關係,採用不同的角度切入,把震波精準的導入到患部,才能收到預期的成效。一般來說,病患在接受完體外震波治療後當下,會有立即性的疼痛舒緩效果;而患部緊繃的感覺,則會在兩至三天後因代謝廢物排除而有所改善。

體外震波與深層振動槍不同,屬於高價治療設備,目前國內健保尚未納入給付項目,患者必須自費接受治療,收費標準則依儀器的不同而有所差異。

 

力邁物理治療所

"震波推拿"如何讓痠痛治療變得更有效率 (圖說)

近年來,體外震波治療ESWT已經非常廣泛地應用於痠痛治療上,而大部分接受過此項治療的病患,也普遍有很不錯的反應,以下我們就體外震波與傳統物理治療徒手治療比較(參閱上圖),剖析震波療法如何讓酸痛治療變得更有效率。

從上圖可以了解到,徒手治療屬於一種低強度/低頻率的機械力,黑色面積代表進入到軟組織的能量,目的是放鬆肌肉或破除沾黏的軟組織;理論上來說,如果能把手法強度提高(灰色),整體進入患部的能量增加,治療效率應該會更好才對, 只是,這種理想狀態是不存在的!為什麼呢?大家應該都有被按摩過的經驗,當力道太大的時候,我們往往會因為疼痛而做出抵抗的動作,此時肌肉處於保護性的收縮狀態,一味的加壓硬推的結果,往往只是造成二度傷害而已。

體外震波就不一樣了,特殊治療導子所擊發出來的震波,因為波段間隔短,不易引發痛感;三角波拆散了總體的面積能量,讓患者可以接受更高的治療強度,把能量導入更深層的損傷組織,這種高強度/高頻率的治療特性,手法治療是無法達成的。

物理治療中的徒手治療,區分為軟組織的鬆解以及骨節構造的矯治兩大分類,在此拿來與體外震波比較的是軟組織鬆解手法,主要應用於筋膜/肌腱/韌帶損傷的治療,至於骨節構造異常的治療,體外震波是沒有太大助益的,還是得仰賴骨節手法矯治復位根本解決。

體外震波運用於治療鈣化性肌腱炎(Calcified tendonitis)

廖XX先生 45歲 上班族 經確診為右肩鈣化性肌腱炎 病患右肩無法正常自主上舉及外展

評估後建議接受本院體外震波治療 經兩個月八次治療後鈣化病灶明顯消失 疼痛症狀解除

治療鈣化性肌腱炎 除了動刀 還是有其它選擇的!!

回首頁 寫信給我